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

天災戰禍與河洛民族入閩的遷移史

晉懷帝永嘉五年(311年)四月,劉聰國號漢(後來的前趙),其將石勒殲滅晉軍十餘萬人於苦縣寧平城(在今河南省鹿邑縣),並且俘殺太尉王衍等人。同年六月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入洛陽,縱容部下燒殺搶掠,並且盜挖陵墓和焚毀宮殿。晉懷帝在逃往長安途中被俘。太子司馬詮、宗室、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餘人也在此役中被殺害,史稱「永嘉之亂」。

「永嘉之亂」期間,中原漢人為了躲避戰亂,大規模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游。渡江之後在建康(現今南京)定都,史稱東晉。而普通百姓無力負擔搬遷費用,所以隨晉室南遷的大都是士族、大戶、官宦、士紳。而晉代的士族衣著峨冠博帶,風度翩翩,衣冠楚楚。因此這一次的大遷移,被史書引述為「衣冠南渡」。另外一種說法是「衣冠」代表文明的意思,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。在福建有「衣冠南渡,八姓入閩」之說。自永嘉二年(308年)起,中原漢人開始大規模進入福建,入閩的主要八姓,指林、陳、黃、鄭、詹、邱、何、胡。這是中原漢人,入閩最早的紀錄。


第二次大規模入閩的紀錄,在唐高宗儀鳳年間(約677年),陳政、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,攜帶部將、眷屬8000餘名,號稱「五十八姓」軍校。部隊平定叛亂後,而隨行部將、眷屬也落戶漳州。而陳政、陳元光兩父子開發漳州地區一帶地區的成績,受到歷代朝廷與百姓的尊崇。而漳州地區的百姓更是建廟祭祀,把陳元光尊為「開漳聖王」。隨著之後的遷移潮,崇祀他的廟宇遍及台灣及東南亞一帶 。

第三次大規模入閩的紀錄,唐僖宗中和年間(885年),王潮、王審邽、王審知兄弟率起義軍5000餘人從河南固始縣,入閩並攻克泉州。後出任觀察使、節度使,唐代滅亡之後,王審知稱王,建立五代之閩國。三王在世,廣施德政,仁愛百姓,為當時福建、泉州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其豐功偉績深受後人敬仰所以百姓視王潮、王審邽、王審知兄弟為神明供奉,尊稱王審知為「開閩尊王」、王審邽為「泉安尊王」,與王潮合稱「開閩三王」,合奉於開閩尊王廟。泉州承天寺西側至今仍有「開閩三王祠」,奉祀開閩三王。

第四次大規模入閩的紀錄是靖康二年(西元1127年)宋朝的宋徽宗、欽宗二帝被俘北宋滅亡,百姓為避戰亂紛紛遷入南方,福建距南宋首都臨安較近又相對安寧,成為移民較多的地區。此次入閩可分經海、陸兩路,海路進入沿海港市所在的福州與泉州,陸路經福建大道的邵武軍、建州、汀州,都是移民較多的府州,漳州和南劍州、興化軍也有一定數量的北方移民。

歷代的天災與戰禍形成這個民族的四次攜家帶眷、披荊斬棘的大遷徙。這四次的民族遷徙的起因都是天災與戰禍。幸好福建地處偏僻,遠離天災戰禍,才能夠將古時候的語言、詞彙、建築、風俗習慣被獨特的保留下來。.陳元光、王潮兄弟都是唐代光州固始人(今河南省固始縣),歷經近千年的綿延,其後裔遍及福建(泉州、漳州)、廣東(潮州、雷州半島)、香港、澳門、台灣以至東南亞等地。因此固始是部分閩、台、粵、東南亞河洛人的祖籍地。

參考資料 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nt0601/1519843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